對很多人而言,家是一個舒適又放鬆的地方。完成整天疲累的工作後回到家,享用一杯熱茶,與家人一起享用晚餐,分享生活大小事…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再平淡不過的日常,但對目睹家暴的兒少而言,這可能是他們難以期待、夢寐以求的生活。
米米是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他安靜乖巧,在學校中成績不錯,個性樂於助人,同學都喜歡與他一起玩。
有一天,同學開心與米米分享自己家的日常,例如爸爸媽媽都會唸繪本哄自己睡覺,假日會帶自己出去玩,米米卻對於同學口中的家感到陌生又疑惑。在米米認知中,家好像不是同學形容那樣,幸福是什麼?溫暖是什麼?自在又是什麼?他好像都不知道。米米只知道,爸爸媽媽經常為了自己的學業吵架,所以自己得要比其他人更努力,這樣才能讓家庭和睦。
某次米米考得不好,回家後,父母為此大吵一架;爸爸覺得媽媽沒有督促米米讀書,媽媽覺得爸爸沒有付錢讓米米去補習班。爸爸一氣之下,打了媽媽一掌,媽媽一氣之下,也踢了爸爸一腳,最後他們兩敗俱傷,米米在旁目睹一切,卻沒有任何反應。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米米時,他非常壓抑。每每我給予關心時,米米只會說「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似乎對於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期待與想法,也對於生活發生的一切大小事都沒有感覺。
我們評估認為,米米的解離問題嚴重(解離是指接受創傷事件後影響記憶、自我意識或認知的功能上的崩解及分離),因此,之後我們在服務期間,用了很多力氣與米米建立關係。與他談論自我價值、鼓勵表達、學習與人建立界線,引導米米自我探索。
每次會談,都讓米米了解自己多一點,我們慢慢協助米米把自己找回來,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並不是只能建立在分數上,家長的衝突也不是因為他不夠好。
記得米米曾經問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爸媽對我要求這麼嚴格?為什麼我的家與別人的家不一樣?」我們告訴他:「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是爸媽對你的期待很高,當你達不到他們的標準時,他們會有失落感,然而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可以如何處理失落、表達失落,但他們絕對不是因為你不好,才吵架喔!」聽我們這樣說,米米好像終於把心頭大石放下了。
勵馨基金會屏東分事務所從2015年開始服務目睹暴力兒少。社工在服務中發現許多目睹家暴兒少會像米米一樣,心中經常出現自我懷疑及自責的狀況。他們時常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好?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會有強烈自卑感,想像著假如家裡沒有自己,生活會是怎麼樣的?
假如我們能給予多一點陪伴,多一點同理,允許孩子釋放負向和痛苦的情緒,積極與孩子建立安全堡壘及給予安全感,我相信他們也能夠擁有美好的未來。我們對米米說:我們不可能永遠做到100分,但我們都能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問心無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