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

【愛馨學園】關於愛 我們都在學習

撰文/ 曾映慈(總會公民對話處教育專員)
勵馨今年第二堂愛馨學園課程,邀請資深實務工作者陳芃圻為大家解析親密關係暴力迷思。

勵馨基金會於12/14(三)舉辦愛馨學園《繆思?謬思!~拆‧解性別迷思》第二堂課程,我們討論「愛情中的界限與迷思」-親密關係暴力,邀請到在婦幼保護工作十數年的資深實務工作者陳芃圻(現職本會桃園分事務所督導)帶領學員一起「翻閱」自己的「關係」。

本課程已辦理第二年,藉台灣陰道故事《拾蒂二》為教材,討論性別暴力不僅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遭,人們對性別暴力的想像也普遍存在迷思。

講師芃圻先拋出了一個提問:「什麼是愛?」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如果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任一方都能以平等的態度來表現,無論是強弱優劣的自己,沒有任何一方需要犧牲,這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而在這個關係中,我們可以很自在。

她從關係發展的四個階段與破壞關係的行為來分享十多年來服務的看見,不但發現不同性別在關係中呈現差異,且暴力的樣貌也隨著科技的改變更加多樣化,但暴力仍然層出不窮。

課中播放《拾蒂二》-「最好的朋友」影片非常具有張力,劇中施暴者雖然沒有出現,但是暴力卻伴著受害者的害怕、被跟蹤,與「室友」的對話,無形、無時無刻的出現,無論是沒有自信的眼神、不能自主的穿著、中斷的求職生涯,都呈現出「權控」暴力的樣貌,也正是我們許多服務對象,可能終其一生所過的生活。

講師芃圻藉由影片問大家:「過度的關愛是愛嗎?」

愛如果「一直給、一直給」,給到無法承受、給到不斷的控制、給到要求對方也要同等回應,這還是愛嗎?

有人說:要「給的剛好」,然而什麼是剛好? 其實愛情沒有解答,真的答案是在關係中能夠協調,平等的溝通,在關係中可以知道「我是誰」,不是單純的犧牲奉獻,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關係中保有自己。

影片中更呈現了現今流行文化中的許多愛情公式,這些都是無形的迷思,例如:「有伴總比沒伴好吧?雖然那個伴會控制我!」、「符合我想像中交往對象的條件就可以了吧?」、「交往了六年、見了父母或有了身孕,就一定要跟『他』結婚嗎?」

什麼樣的愛情會讓你幸福?難道人生就要照著這些愛情公式前進、照著偶像劇的公式走嗎?不是的!!!

愛情是無法套用公式的,講師芃圻提醒:「為什麼幸福要建立在別人身上呢?其實我們可以讓自己幸福,只要我們好好練習。」

愛情這個主題吸引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員,現場包括實務工作者、老師與高中大專學生,可見得情感教育對於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需要不停學習的,只要人需要關係,就需要情感教育,要練習如何經營平等、想要的關係。

最後,講師芃圻提醒我們:「在關係中看見自己,學習愛的語言,為愛儲蓄,相信我們會有更多愛人的能力。」

勵馨基金會倡議與宣導服務

多年來,勵馨強調倡議與服務同行,倡議不只是政策結構的推動,針對一般民眾進行公眾教育宣導也是另一個重點工作;因為回到服務的現場,綑綁服務對象的不僅是資源的不足與缺乏,整體社會氛圍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迷思與不友善,更是需要積極溝通與對話。

唯有透過不斷的倡議與宣導,才能逐步翻轉社會整體偏見,營造相對友善的環境,讓服務對象在接受服務時,能夠有完整的資源支撐他們繼續往前走,也讓更多的民眾有更好的觀念成為重要他人!

了解更多勵馨倡議與宣導工作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