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兒少性侵害防治前,做到傾聽尊重溝通,讓孩子「願意與你對話」更重要

撰文/葉佳昀(雲林分事務所 專員)
轉載/獨立評論

「你跟爸爸媽媽在公園散步,巧遇鄰居叔叔阿姨,他們親切讚美你好可愛,接著一把將你抱起,『來!我們來飛高高!』,你嚇了一跳,不過周邊的大人們好像都很開心,你會怎麼辦呢?」

炎炎夏日的週末午後,我們一如往常帶著勵馨基金會自主研發的《小星與空空鳥》教材,前往雲林偏鄉社區進行「兒童性別教育」宣導。活動參與者以父母帶著3至5歲幼兒的「親子組合」居多,我們設計不同的情境問題,陪伴孩子練習表達、練習說「不」!

然而,正當我一邊描述「飛高高」情境,一邊在腦海中思索會得到哪些回答,一位不常舉手的害羞孩子緩緩伸出手,我有些驚喜,小跑到他身邊:「圓圓,如果你遇到這個情況,你會怎麼做呢?」我請他試著說看看。

「嗯,我會忍耐。」孩子小聲回答。

悄悄話般的回答威力不輸平地一聲雷,全場靜默,時間彷彿凝結了三秒,圓圓身旁的父母臉色鐵青,他自己似乎也覺察到爸媽「不滿」,一臉困惑。

「說『不』,真的有這麼難嗎?」我猜,這是現場家長共同的心聲,家長可能預期孩子說出童言童語、會哭鬧,甚至會「正確」、「堅定」地回絕大人「飛高高」,偏偏孩子回答是「忍耐」。滿滿擔憂寫在家長臉上,「如果我的小孩遇到壞人,不懂拒絕可怎麼辦?」

在每一場兒童保護、兒少性侵害防治的講座現場,當孩子說出「不知道」、「沒事」、「還好」或「隨便」時,我們都能看到如此憂心的家長。其實,還有一些容易被家長忽略,簡單卻重要的道理,應該擺在防治教育之前。

 

孩子突發狀況 我怎麼最後一個才知道?

同學朋友早就知道,學校老師也先你一步,每當你最後接到通知,急急忙忙衝到學校處理孩子的突發狀況或人際糾紛,第一時間不免懊惱:「我的孩子怎麼會這樣?他在家裡都很乖呀!」

為什麼你總是難以察覺孩子的動態,孩子也不願對你傾訴心事?「我怕講了會被罵」,這是在宣導現場,我最常聽到的孩子心聲。

「我怕講了發生的事情被爸媽批評,那不講,又要怪我沒講……」孩子左右為難,講也是錯,不講也是錯,如果開口招來的是負面回應,或早在開口前,已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滿,那孩子為什麼要開口和大人對話呢?

 

親子溝通是防治兒童性侵害的重點

尊重你的孩子,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個體。」這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心態建立。我們必須自問,可曾表露出願意傾聽、尊重孩子的一面?觀察兒少身心發展階段,3歲小孩已開始學習邏輯思考,4至5歲小孩能力更成熟,他們不但能回應旁人觀點,也具備自己思考「如何才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都不盡相同,但小孩的發展遠比我們想像的來的早、來的快。若無法給予孩子安全自在表達的環境,孩子的「無言以對」只會愈發明顯。有些孩子甚至連情緒都不表露,只用最簡單、最原始的沉默方式來回應,或以「不知道」、「隨便」簡單敷衍。事實上,如果孩子信任你,他可以滔滔不絕分享生活上的各種事。

 

當孩子表達憤怒 正是練習獨立自主的契機

「孩子比我更愛生氣!」也有家長如此訴苦,在我們看來,當孩子做出衝突對立的行為,他其實是在告訴大人:「我有想表達的想法,而現在正準備好要做自己,我要獨立自主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做的是好好地聽懂孩子到底要表達什麼,實際上想傳遞什麼訊息?孩子的叛逆反抗,表層是用生氣、憤怒的情緒在訴說自己的想法或訴求,孩子說得很用力,家長能聽見,能聽懂嗎?當孩子伴隨著憤怒的高張情緒與你對立時,建議先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讓情緒穩定下來,以免被孩子衝突對抗的語言激怒。

大人們,我們可以試著練習轉換心態:「或許我沒辦法接受、給予、回應孩子的所有需求,但我可以給出空間,讓彼此有一個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可以進一步與自我對話,相信自己並非一昧想壓制、強迫孩子,而更想和他站在相互平等的基點上,安心對話。像這樣「大人先穩定自我情緒,給出空間」的做法,也是幫助孩子養成情緒穩定、成熟獨立人格的重要助力。

 

「好家長」不需要「完美」

在教養孩子的路上覺得不容易、充滿挫折、感到憤怒甚至受傷,這都是很常見的情緒。我們可以試著了解「自己怎麼了?發生什麼事?」,這會是自我情緒關注的第一步。如果感到挫敗,也請允許自己可以挫敗;如果感覺很沮喪,請允許自己有沮喪的心情。

許多家長相當用心,期許可以當一百分的照顧者,卻時不時陷入低潮:「如果孩子出狀況,是不是代表我做的不好?孩子有問題,代表我有問題,是我不夠優秀。」家長若將自己的表現與孩子捆綁在一起,反而可能讓親子溝通陷入負面循環之中。

我們鼓勵每位身為家長、身為大人的你,先關照好自己、穩定情緒,再來與孩子對話。不需要一百分、不需要完美的,當「夠好」的照顧者就足夠。「夠好」的定義是:「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更進步一點」,這樣就夠了。

那麼,那位一開始說自己「會忍耐被舉高高」的圓圓,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陪伴錯愕的家長與困惑的圓圓,先一起肯定圓圓的貼心與善良——他是擔心拒絕會影響周邊大人的好氣氛,所以第一時間選擇忍耐,當家長對圓圓的貼心表露認可,我們再一同引導圓圓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陪著他練習拒絕。

 

讓兒童保護責任回歸大人 尊重孩子落實溝通

如同近年台灣保護性社會工作領域強調的「創傷知情」,在兒童性別教育上,我們更重視「如何創造一個互相支持的環境」,唯有這樣,才能將兒童保護的責任歸於大人,同時也讓兒童保有表達意見的機會。而「保持對話」,將會是一張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接住孩子的安全網。

 

原載於:獨立評論@天下《談兒少性侵害防治前,讓孩子「願意與你對話」更重要》

募資方案
扎根雲林 讓愛翻轉馨未來-前進偏鄉計劃
前往介紹頁面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